西藏拉萨市尼木县
一、地理位置
尼木,藏语意为“麦穗”,地处西藏中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位于自治区中南部,地处北纬29.4°。东经90.1° ,距拉萨市147公里,系西藏前、后藏的结合部。西部与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东部与曲水县相接,南部与日喀则市仁布县、山南市浪卡子县相连,北与当雄县接壤。总面积3275平方千米 。
二、风俗特色
1300年前,松赞干布的大臣吞弥·桑布扎在尼木县创造了藏文字。它与凝聚着藏民族智慧的,有着同样悠久历史的还有藏香、雕版和藏纸,并称为“尼木三绝”。民族手工业主要生产氆氇、藏香、藏纸、陶器等。县内3个乡有地下温泉。白面具藏戏是延续五世达赖时期创作的,哲蚌寺雪顿节演出均以尼木县白面具藏戏为序幕和收场。尼木县土特产品主要有白青稞、藏纸、藏香、高原畜产品与高原鱼类。
尼木县吞巴乡的村民依靠这里独特的水源、气候、资源、工具及独特的藏香制作工艺和配方生产出了闻名遐迩的“尼木藏香”。吞巴乡成为藏香生产专业乡,有数百人从事藏香生产。
藏香原理出自藏医的熏疗法,配方来源于诸佛菩萨续宝典,具有医疗效用。藏香经过一千多年不断的创新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十几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都有着不同的用途,所以吞弥·桑布扎又被当地藏族人民亲切地称为“富贵平安佛”。藏香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它的祭祀作用外,藏香一直就与西藏藏药中的“熏疗法”一脉相承。因为,在藏香里包含了大量名贵的植物药;如:藏红花、檀香、长松萝、安息香、冰片、干草等。它适合在各种场合使用,香味四溢,更对感冒、流行性感冒以及各种传染性疾病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据现存资料考证,尼木县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
普松是著名的“雕刻之乡”。雕刻在尼木县普松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普松乡群众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项古老技艺,作为在全区享有盛誉的传统技艺,雕刻艺人在长年累月的钻研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雕刻服务范围已从过去为旧西藏上层进行宗教活动服务,发展成为旅游产品,雕刻内容也从最初的体现宗教活动、人物礼仪、自然风光等扩展到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普松雕刻形式多样,应用广泛,不仅有单一的文字雕刻,还有图文并茂的图案;不仅应用于藏传佛教活动,还应用于印经幡,西藏很多山口悬挂的经幡,都是用普松雕版印制的。
二、景点
尼木铁索桥
15世纪上半叶,古代西藏著名的桥梁专家唐东杰布在垃萨河上架铁索桥,历经六年,才把拉萨河铁索桥造好。他站在拉萨铁索桥上向后藏方向射了两支箭,一支射到了尼木,另一支射到曲曰山上。第一支箭被尼木流浪艺人拣到送了回来,唐东杰布认为,这是在尼木修建铁索桥的吉兆。第二年,他为平生要修建的第二座铁索桥携徒弟到了尼木。开始并不顺利,却德寺有三名喇嘛不相信他们,说他们是招摇撞骗,故意为难他们,让唐东杰布用诗词讲一段经典,唐东杰布毫不迟疑地用诗词吟咏一段经典经文,喇嘛听后对唐东杰布崇拜得五体投地。尼木的群众昕说要在尼木河上修桥,便积极捐钱捐物,派遣铁匠,唐东杰布还亲自帮着铁匠鼓起皮风箱,抡起大锤。铁匠们看到这位大智大德者如此热心,更加卖力地干活,很快就打成了4条40多尺的铁链,仅仅几个月,从塔荣到恰古的尼木河上便架起了一座铁龙一般的索桥
麻江穷母岗日峰
穷母岗日峰地形条件较为复杂,包含冰壁、冰岩混合、岩壁、雪桥、雪檐、悬冰川、危险的雪崩区等,可谓登山的“地形博物馆”,对队员的技术要求较高。攀登高差和高度与中央峰相似,攀登难度比中央峰高,属于典型的7000米级技术型山峰。
琼穆岗日
琼穆岗日——念青唐古拉山脉南端最后一座高峰。这座鲜为人知的雪山,美的令人叹为观止。藏地的每一座山峰,每一面湖泊,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我也寻着女神山的名字慕名而来。抵达琼穆岗日。仰望雄伟的雪山,清澈的湖水,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圣,感慨自己的渺小。从山脚慢慢徒步上山,每看他一眼,心底都会被这静谧的神圣折服。只需要一眼,便从此恋恋不忘。
二、特产
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为何不乏百岁老人,这与常食青稞,与青稞突出的医疗保健功能作用是分不开的。
卡塞(sè)是一种油炸面食,是藏族人家款待客人的点心,也是藏历新年必备的年货之一。“卡塞”是一种酥油或油炸出来的饼干,分为耳朵形、蝴蝶形、条形、方形、圆形等形状各异,涂以颜料,颜色不一,再裹上砂糖,既是艺术品又是款待客人。
拉萨生牛肉酱,西藏拉萨当地的特产之一。拉萨的生牛肉酱是一道富有神秘色彩的特色美食,以其独特的口感和独特的制作方法而闻名,它代表着西藏的历史、传统和风俗,让人们更加了解和欣赏这个神秘的地方。
五、塔荣藏戏
尼木塔荣藏戏属藏戏中的白面具旧派,是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剧种。尼木藏戏班,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改演蓝面具戏,剧目也由演《诺桑王子》一种而扩大到《智美更登》《朗萨雯蚌》等多种,但在雪顿节献演时仍演白面具戏,由此兼具了白、蓝两种面具戏的表演风格。2011年5月23日,藏戏(尼木塔荣藏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遗产编号为Ⅳ-80。
尼木塔荣藏戏的音乐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雅砻地区,它只保留了长调、中调、短调、常调、谐和反面人物唱腔等六种原始唱腔。所有音乐唱腔大都是以人物定曲,专曲专用,各种不同的曲牌也大都是根据腔调旋律的长短不同和人物的不同身份分类的。无论何种曲牌的唱腔,基本都是由一句唱词和两个段落以上的分节歌的旋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