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
日喀则市聂拉木县介绍
  • 产品详情
  • 产品参数
  • 产品评论

西藏日喀则市聂拉木县

一、地理位置

聂拉木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喜马拉雅山与拉轨岗日山之间,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定日昂仁萨嘎吉隆四县交接,南与尼泊尔毗邻。面积7863.92平方公里


二、景点

洛子峰

洛子峰海拔8516米,为世界第四高峰。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他们之间隔着一条山坳,即通常所说的"南坳"。以山峰的北山脊与东南山脊为界,其东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其西侧属尼泊尔


佩枯措

    佩枯措位于日喀则市聂拉木县境内,距定日县城250公里。佩枯措是日喀则市最大的湖泊,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佩枯措三面环山,地形开阔,鱼类资源丰富,湖岸有野马藏野驴藏羚羊仙鹤、黄鸭、灰鸭等活动。



中尼友谊桥

中尼友谊桥在聂拉木县樟木口岸附近中尼界河上,海拔1800米,1964年建成,是一座横贯东西的钢筋混凝土大桥,连接羊八井加德满都的中尼公路。桥宽8米左右,长45米。桥身两侧筑有低矮栏杆,在奔腾河水和密林掩映下,更觉玲珑美丽,庄重大方。



三、饮食文化

聂拉木县境内居民的食品有面食、肉食、薯类和蔬菜。饮料类有酒、奶浆。随着社会发展其饮食习俗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糌粑是主要面食,是用炒青稞磨细而成,亦称青稞炒面。糌粑的吃法一是将少许糌粑炒面和酥油盛于碗中,以茶冲调饮用;二是将酥油和糌粑以一比三的比例拌捏成团食用。牧区群众吃糌粑时也会掺和细奶渣。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由于聂拉木县与尼泊尔国毗邻,有悠久的历史往来,从而境内群众深受该国的影响与其他藏区大有不同,聂拉木县居民食用的“滚尺”就是范例,即将水煮沸掺入糌粑,反复搅拌,煮熟后倒入碟内,再配以野菜(荨麻为最佳搭配)即可食用。食用时,不用任何餐具,直接手抓食用。

肉食主要是牛、羊、猪肉。乳食品及饮料主要有牛奶、酥油、奶渣、奶酪等。奶乳主要有牛奶、羊奶。从牛奶中提取的酥油,用以拌茶和糌粑、煎人参果或煮稀饭,也点灯供神,贴饰食子等佛事用品。提取酥油后的“达拉”(脱脂奶)煮沸后即可提取奶渣。奶渣拌糌粑食用,或用来煮米、面糊粥。奶饼和奶糕是用细奶渣酥油液和红糖拌和凝固而成,供节日时食用。

茶、乳、油是当地居民传统饮料。相对而言,农区人好饮酒而牧区人喜喝茶。当地自产酒酿造过程是:用温火煮青稞,冷却后加酵粉,盛于酿锅内封盖窖酿,两天后盛入酒桶(或酒坛)封闭复窖酝酿,所余醪汁饮用。复窖酒以其酝酿时间长短,分为周、旬、月、年,窖酿时间愈长愈醇浓。北部或南部有些地区将竹管插入桶(坛)中咂吮。“博热卡”(白酒)则是通过蒸馏的酒,酒精度高,味醇浓烈。

四、民风民俗

服饰文化

聂拉木县藏族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境内传统藏装基本构成分为袍、筒靴、毡帽及相应装饰物。服装料质分为裘皮类、毛织类和布帛类。流行色以原色、青、赤、黑、绛为基调,如袍服配以红、粉、黄等色的上装及腰带,以狐狸、水獭等珍贵兽皮和珊瑚、九眼石、绿松石等宝珠及金、银、铜等金属制品为装饰。袍服及上装款式结构为襟领上下(或内外)层襟片迭裣系带式,裁缝时以宽大肥硕为特征。

裘皮类有羊皮袍、盖皮袍。成人皮袍用7-9张羊皮缝制。毡衣类均用绵羊毛擀制。毛织品类有捻线所织的毪呢和氆氇呢料类。氆氇袍服男女皆宜,一般每家每户都有一件或几件。女子长袍一般不带袖子,腰部裹着竖条型、颜色多样的氆氇织品“邦垫”、“吉尺”。呢料、氆氇、羔皮袍在节日时作盛装、礼服。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靴底是棉线皮革做的。农牧区中年男子留一束发线混编的辫子,中介用铜或银制纽转连环饰,将发辫系绕于头上。

聂拉木地区女子胸饰是在方块(银、黄金皆有)项盒的两边由珊瑚、九眼石、绿松石、珍珠串连的项链。腰佩饰复杂,在腰部的前中央佩有大小各异的银制泡花(长则与腰部相当),腰带的中左边还系有贝壳、彩珠、小铃铛等。男女佩戴饰物还有护身盒、戒指及银、象牙、海螺、玉石制成的手镯等。


婚姻

聂拉木县藏族居民的家庭结构以一夫一妻为基础,围系子女、兄弟、姊妹成员,部分家庭成员有叔伯、舅舅,多数家庭三世同堂,也有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一般每户平均5人,多则达10余人。儿孙满堂和睦相处家境富裕者,人称“福运”之家。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通过宣传实施婚姻法等法规,聂拉木境内兄弟一妻或姐妹一夫等个别现象逐步消失。

恋爱婚姻自由而不自主。青年男女通过节庆、集社、劳动等机会结识相恋互换信物,并征求双方父母意见。双方父母相互考查了解对方血缘及健康状况、品行。双方满意即测卜生辰八字,若无不合,便可正式提亲。家境富裕,有身份地位者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双方相恋,如父母不允许时,有的私奔他乡,寻求土官头人庇佑,甚至落户,该父母表示不认“娘家”以示惩罚。定婚后男方或女方解除婚约者,必须退还聘礼,并付给对方一定违约费。举行婚礼通常需要5天、土官头人等富豪人家举行婚礼则需7天,娶亲人家选定吉日良辰举行“首入户式”后,一般新年初三正式举行婚礼,派遣其直系亲族黎明前去迎亲,新娘骑白马,当日中午或午后举行婚礼。婚礼由直系亲族中近亲主持,先念吉祥经,然后举行新人同饮“结亲誓酒”(在农牧区)或食“切玛尔”歌赞和对歌等仪式与活动,直到第二天、第三天由娶方宴请全村人(招待时间按家庭贫富而异、贫者接待1―2天,富者3-4天)。新娘嫁妆有牛、马、粮食及服饰类,一些地方夫婿送新娘回娘家拜望岳父母,岳父母要赐予牲畜或物品,新娘到婆家3天后便出门参加劳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深入宣传实施国家关于婚姻家庭政策法规,父母越来越注重子女自由恋爱。传统家庭结构变化不大,但分家新立户比例逐渐上升。

丧葬

丧葬习俗,聂拉木县境内与藏区各地基本相同,由于人的死因不同,而丧葬方式各异。凡因衰老或重病临到生命垂危之际,家人必须昼夜守候,尽心护理,不出远门,并通知在外亲属探望,告知自家直系亲属,主持协助办理丧葬活动,如请喇嘛念诵超度经,给寺院和活佛送布施、信件、守灵,帮做家务,接待吊唁者。根据“卦辞所示” 确定举行葬礼时间和形式。下葬有火葬、天葬、水葬三种形式。

1、天葬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使其成坐的姿态,并把头部弯于其膝盖处,用白色氆氇织成的藏被包裹,由背尸人将尸体背至场地,后点烟引鹰,同时把尸体展开,用刀去其肌肉,再用石头将骨头砸碎掺合糌粑。喂鹰时先给内脏,其次骨头,最后给肌肉,头发和碎骨由天葬师焚烧干净。吃得一点不剩,被认为是死者生前无大的罪孽,否则死者家属还得为其念经超度,这种葬法大概是受释迦牟尼传记中所宣传的“舍身喂虎”精神的影响,所以时至今日,仍普遍流行。境内有雪木热、培孜热、德庆塘等地天葬场较为著名。

据说公元11世纪,印度著名僧人唐巴桑杰来到西藏,并在日喀则定日县朗郭一带修行,创立了藏传佛教希解派,其竭力鼓励藏民进行天葬,亲自率领信徒围绕天葬台念经,超度死者的灵魂,并把这种丧葬方法推广到整个藏区。因此,与其它天葬台相比较,定日朗郭天葬台档次较高。

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之交通方便,使以往在聂拉木县境内天葬转移到定日朗郭天葬。

2、火葬   

把遗体裹缚成胎式,放置柴垛浇油焚化的一种葬式。这种葬式解放后逐步被天葬替代。

3、水葬   

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堪舆(风水)成俗的河边,将尸体割成多片投放到河里,这种葬式一般为游民或家境贫寒之所为。

4、葬礼   

葬礼一般在人去世后2―3天内,亲友们前往吊唁,习俗上送钱、青稞酒及1条哈达。49天内,每过七天为死者念经行善、希望死者早日转世人间,这期间内,不请客,不歌舞,不洗头(在农牧区甚至不洗脸,不换衣服等)。49天一过,一切恢复原状,一年之后则请客招待各位亲友。




零售价
0.00
库存量
1
销量
0
积分最多可抵消
0
店铺
购物车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